山西煤炭企业重组进入“超车道”
中央、地方政府接连出台专项文件
一日之内,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鼓点”可谓“声声急”,给业界以超速前行的强烈信号。
8月28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山西省政府批准了省煤炭工业厅主导的煤炭企业重组方案,方案的核心是“以七家地方国企为主,强力整合煤炭企业”。
当日晚上21时,山西新闻网发布省煤炭工业厅《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其核心内容是简化审批环节,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的煤矿改造项目及审批验收等过程。
与山西省政府有力“唱和”的,是同日国家安监总局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鼓励和支持大型煤矿企业以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方式整合改造小煤矿,通过资源和产权联接,把更多的小煤矿纳入大型煤矿企业管理控制体系。”
兼并重组“时间表”被强化
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文件可以发现,兼并重组的时间表不但意图非常明确,而且具体事项一一罗列。
根据该方案,预计到2010年底,山西省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家减少至约100家”。这意味着煤炭企业数量将减少95%。“矿井总数要从2598座减少至1000座”。
“煤炭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不低于90万吨。这个要求比2007年底提高了两三倍,这对我们来说,将是非常痛苦的”,山西省吕梁市旺嘉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明蕖告诉本报记者。
但是,让大多数小矿主最揪心的是“火烧眉毛”的“最后期限”。按照山西省煤炭企业重组规划,“2009年8月底,将全部完成兼并重组的协议签订工作;9月,新的企业主体要入场开工,新建扩建矿井全面推开”。
“虽然今年我们一直处于停产、找出路的阶段,但是,这个时间表还是很紧张,补偿、评估、转产、收尾,这都需要不少时间和成本。”山西省晋城市顺峰煤矿经营负责人梁旺达这样和本报记者“诉苦”。
感到时间紧迫的还有兼并重组的主要执行方。山西潞安集团财务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为了早日完成兼并重组,全处上百名工作人员天天加班,制作与重组相关的财务计划和支出计划,其中,“(对被兼并方的)经济补偿是主要内容,而这部分将以直接经济补偿为主”。
作为兼并重组的主导者,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则明确,对四类60万吨/年以上能力的生产矿井,简化煤矿改造项目及审批验收的过程,为兼并重组开启若干“绿灯”。为了追赶时间进度,市、县煤炭主管部门也加入了审批验收的关键环节。
此前,国土资源部曾发表调研报告称,对被兼并矿井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并购成本较高、风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积极性。
兼并重组担负更多重任
上述重组方案确定的重组执行方是地方国企,被称为“5+2”,即同煤集团、山西焦煤、潞安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五大煤炭集团,及山西煤运集团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
2010年底时,“5+2”中,将形成2—3家年生产能力达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家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届时,山西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800亿元。
“小煤矿总量依然较多,煤炭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并且,部分地区资源整合工作进展较慢,一些煤矿非法违法开采仍很严重,小煤矿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上述14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如此申明。
“从2006年底开始,山西小煤矿关停的数量和速度都是比较惊人的,但还是堵不住小煤矿死灰复燃,所以三令五申地要求加快整合”,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向本报记者如是分析。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钱平凡经过深入调研得出如下结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困难重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煤矿资源没有市场化,煤矿资源都是行政划拨的,很难通过市场行为兼并收购。
钱平凡曾公开表示,在目前的实践中,虽然法律法规已明确了一个矿区由一个主体开发的原则,有些地方政府将整块煤矿划归给多个主体开发,这加剧了煤矿资源分散。
产能过剩本是煤企兼并重组支持者的有力论据。但本报记者查询大量相关文件发现,虽然2007年11月29日发布的《煤炭产业政策》曾提及该行业产能过剩,但自此之后,中央政府鲜有“要削减煤炭行业产能”的明确态度。上周,国务院及各部委“点名”包括钢铁、纺纱、电解铝、煤化工、平板玻璃、烧碱、水泥、氧化铝、造船、化工等行业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煤炭行业并不在此“黑名单”内。而且,针对山西省煤炭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更难见到相关文件。
“这个方案是要让国企做所有煤矿的‘老大’,让他们主要地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来,有利于加强煤炭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温如兰告诉本报记者:“但是,政府能不能替国企完全做主,主推这个事情,还值得商榷,也需要实践的检验。”
上述14部委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型煤矿企业整合改造后的小煤矿统一参加煤炭产运需衔接”。对此,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业界人士都认为,这是要借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企业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以更好地开展煤电产运需谈判等活动。
|